別小看愛爾蘭的慢條斯理,只有在安靜、清醒的環境中,人們才會出現精神上的思考與沈澱”,而禪修亦是如此。
——題記
“心還在嗎?”這是慧昭法師在開示的時候最常說的,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。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,我們真的還能時時知覺到並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嗎?這次佛光山禪修之行,讓我重新認識了生活,找回了那種已經模糊、失落已久的感覺。從未想到過會有如此美妙的因緣來參加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,這種體驗對於我這個佛學文化的興趣愛好者來說彌足珍貴。
來佛光山之前,沒有去了解過禪修是什麼樣的,也未像一些同參篤信佛教,熟諳寺院的生活和規矩。所以當我來到寺院、來到禪堂之後,面對陌生和令人好奇的環境,心情頗為激動和欣喜,就像來到世外桃源一樣。但理想中的美好很快被現實的殘酷所打碎。七月十號是禪修開始的第一天,噢,才發現禪修生活是如此的辛苦與疲憊。一方面很不解寺院的規矩為何會這麼多,另一方面禪修的課程亦是稳固不变,坐香、跑香、用齋、出坡、盥洗、聽開示、睡覺,日復一日。並且整個禪修期間需要禁语,不能與同房聊天。對剛剛接觸禪修生活的人來說,感到生活雖然很規律,但也很無聊,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,度過了一兩天的適應期之後,禪修生活的美妙與歡喜漸漸地顯露了出來,一掃無聊之感。這是為甚麼呢?因為心慢慢靜下來了,心不再那麼躁動不安了。所以修禪其實是在修心,這一點兒都沒錯。
我們大部份時間都在修靜中禪,即坐香,早、中、晚各三支香。想要讓心靜下來,安靜地觀想,就必須先能夠安穩地坐在蒲團上。這看似簡單的動作,事實上卻對初修者構成了不小的挑戰。因為我們的筋骨長期未開,柔軟度亦不夠,所以腿稍盤一小段時間就很酸麻。而每天要坐香七八次以上,其艱辛與煎熬可想而知。師父也知道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,特地教我們做禪體操,幫助我們鬆開筋骨。坐香次數多了,腿腳會慢慢習慣盤著的狀態,所以臨近禪修結束的時候,我已經能夠比較舒服地安坐在蒲團上。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。都說每坐一支香,心裡就增添一分清淨。靜心、觀心其實才是真正的修禪環節。師父給我們講了些方法,比如照顧呼吸,數出入息;做冥想等等。總而言之,就是找到一個所緣境並且安住在上面,讓心無雜念,清淨不散漫。修行一段時間之後,可以漸漸入禪定,出禪像。不過,這些都是禪修的高級水平。對我而言,如何能夠自由自主地攝心,完成這一過程就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。昏沈和吊舉是坐禪過程中容易發生的問題,我亦時常陷入昏沈的困境中。心力不夠和心力過高都不是好的修行,把心調到一個適中的位置才是坐禪所要達到的效果。雖然寺院的禪修已經結束,但現在在宿舍裡、在家裡亦常常坐禪,不斷用功和精進。
除了靜中禪,動中禪同樣需要修行。跑香、出坡做務、行堂、用齋、飲茶等等大都屬於這類。禪修的根本為了培養一種專注力、心無雜念的能力,所以動中禪比靜中禪事實上有更高的要求。靜中得靜似乎容易,但動中求靜並非易事。在跑香的時候,維那師父總是會講,“提起正念,照顧腳下,不要妄想”這幾句話,為甚麼要講呢?原來那是在不斷提醒我們,關注到自己的心了嗎?自己的心還在嗎?是否知道自己當下在做的事情?師父開示時亦會講到,在跑香的時候,是否知道自己在跑香?在飲茶的時候,是否知道自己在飲茶?在行堂的時候,是否知道自己在為他人服務?所有的這一切歸於一點,面對紛紛擾擾、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,是否還能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呢?這就是動中禪修行的目的。
在不斷變化的動態環境中尋求心定和精神的集中是十分困難的,但我卻更加喜歡動中禪。正如在禪修日誌裡所寫,行堂、出坡做務雖然辛苦,但想到自己是在為大眾服務、為大家帶來歡喜的時候,自己亦會感到很愉快。而這種愉快是發自心底的,是不求任何回報的。又記得其中一篇日誌的寫作與其他情景都不同,是剛剛出坡回來,身體還十分燥熱,在人來人往的茶水間完成的。之所以這樣,仍是希望自己能夠鬧中取靜,鍛鍊心靜與專注的能力。推而廣之,在生活中,也能保持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態。
有唐詩云: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。山光悅鳥性,潭影空人心。萬籟此都寂,但餘鐘磬音。”用它來形容清晨的佛光山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。因為台灣在地理位置上更加靠東,所以當大陸的天空還微微透著光的時候,這裡就已經十分明亮了。每當從如來殿走出來,就可以看見成群結隊的鳥兒在大雄寶殿上盤旋,呵,那真是傳說中“百鳥朝鳳”的情景。如此寧謐的氛圍,鳥語花香似乎也顯得更加親切真實。
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,我們開始了戶外山水禪的修行。每天早上五點準時起床,帶著坐墊和膝蓋巾去成佛大道,或者大佛乘,又或是靈山勝境。山水禪與在禪堂坐禪相異之處在於,它更加親近自然。呼吸著新鮮空氣,微風輕輕拂過,伴隨著自然界中美妙的和弦,觀想自己在一片遼闊無垠的草原上,此時的心似乎都與自然融為一體。久而久之,一種禪悅和欣喜油然而生。雖然自己都可以感覺到汗珠正連續不斷地從胸前、脊背緩慢地流下,也許已經汗流浹背,但仍無燥熱之感。這是何緣故?因為心如止水。這種體驗的確別有一番滋味。
七天的禪修既漫長而又短暫,每天都在變化,每天都有故事可以訴說,以上也只不過是略見一瞥。但萬變不離其宗,禪修最大的意義莫過於,它為我們的生活建立起一種提起正念、照顧身心的堅持和習慣,引發我們修養心性,追求心定,尋找到世間的般若。都說現在是一個快節奏、多資訊、崇物慾的時代,在這樣一種社會中,我們的心也跟著浮躁、渾濁起來,自身的一舉一動越來越依著外界環境的變化。長此以往,不僅迷失了生活的方向,亦迷失了人性與自我。禪是生活,有了這種習慣之後,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慢繁忙的腳步,檢視自己,問一問,“心還在嗎?”
|